- 首頁
- 研討會
- 歷年會議簡介
- 2024 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Panel 6-1 成為東魯凱:小米種植作為文化認同之世代傳承與實踐 /葉秀燕
Panel 6-1 成為東魯凱:小米種植作為文化認同之世代傳承與實踐 /葉秀燕
葉秀燕
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台灣
本文梳理台東Taromak東魯凱族人如何藉由在小米田的農耕活動並結合小米的歲時祭儀,從部落到校園,透過「教與學」的脈絡框架,實踐「原住民為主體」的食農教育與族群文化傳承,形構「東魯凱」的文化認同與飲食資產。
本文著重小米田在文化認同與飲食資產的重要意涵,進一步聚焦小米種植過程所涉及女性與農業的勞動與照顧關係與文化知識之建構,也檢視東魯凱民族實驗小學,如何讓小米的校園種植作為跨世代文化與民族知識之學習的文化實踐。
藉由長期伙伴關係的質性研究取徑,筆者在本文分析台東Taromak族人在現代教育與部落的傳統文化和跨世代之間,如何依循族群文化的核心價值,銜接、轉譯成為民族教育的核心,又如何運用部落的社會組織、傳統小米種植及其文化祭儀的農事操演實踐,形構並深化東魯凱的飲食資產傳承,走向飲食文化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的文化動能。
「成為東魯凱」不僅反映出研究者對知識主體的價值立場,同時也呈現本文企圖開展「小米田」做為理解、區辨差異及當代原住民族研究多重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希望能擴展「小米田」多重、開放及其解殖的飲食文化意涵。
本文更企圖凸顯原住民婦女透過文化知識,飲食傳統與在地的農業資源發展與族群認同,並且落實飲食文化與土地的關係,以強化其飲食文化資產、婦女角色與認同的實踐,讓族人重返自己的土地,成為東魯凱的重要性。
關鍵字:達魯瑪克、東魯凱學、小米文化、飲食資產、飲食與性別
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台灣
本文梳理台東Taromak東魯凱族人如何藉由在小米田的農耕活動並結合小米的歲時祭儀,從部落到校園,透過「教與學」的脈絡框架,實踐「原住民為主體」的食農教育與族群文化傳承,形構「東魯凱」的文化認同與飲食資產。
本文著重小米田在文化認同與飲食資產的重要意涵,進一步聚焦小米種植過程所涉及女性與農業的勞動與照顧關係與文化知識之建構,也檢視東魯凱民族實驗小學,如何讓小米的校園種植作為跨世代文化與民族知識之學習的文化實踐。
藉由長期伙伴關係的質性研究取徑,筆者在本文分析台東Taromak族人在現代教育與部落的傳統文化和跨世代之間,如何依循族群文化的核心價值,銜接、轉譯成為民族教育的核心,又如何運用部落的社會組織、傳統小米種植及其文化祭儀的農事操演實踐,形構並深化東魯凱的飲食資產傳承,走向飲食文化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的文化動能。
「成為東魯凱」不僅反映出研究者對知識主體的價值立場,同時也呈現本文企圖開展「小米田」做為理解、區辨差異及當代原住民族研究多重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希望能擴展「小米田」多重、開放及其解殖的飲食文化意涵。
本文更企圖凸顯原住民婦女透過文化知識,飲食傳統與在地的農業資源發展與族群認同,並且落實飲食文化與土地的關係,以強化其飲食文化資產、婦女角色與認同的實踐,讓族人重返自己的土地,成為東魯凱的重要性。
關鍵字:達魯瑪克、東魯凱學、小米文化、飲食資產、飲食與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