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簡介

《中國飲食文化》為學術性半年刊,2005年1月創刊,每年4月與10月發行。這份人文社會學術刊物由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辦,旨在推動中華飲食文化之內涵、技術、儀節、書寫之社會與文化相關研究。盼藉此深入探索中華飲食文化之區域性、整體性,及其社會與歷史過程,以及「飲食」在人類文明中的意義,並為學者提供一意見交流園地。

編輯委員會

 
職務 姓名 服務機構(含子機構) 職稱
主編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特聘研究員
執行編輯 陳怡伶 (財)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主任
編輯顧問 Erhard Rosner Ostasiatisches Seminar Der Universität Professor
Marc de Ferrière le Vayer Department of History, Francois-Rabelais University of Tours, France Professor
Sabban,Françoise Ecole Des Haui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 Professor
王仁湘 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
岩井宏實 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學博物館 名譽教授
陳志明 廣州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特聘教授
金光億 韓國首爾大學人類學系 教授
張展鴻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教授
吳燕和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兼任研究員
張玉欣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顧問
編輯委員 余舜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專任研究人員
王秋桂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榮譽講座教授
黃樹民 國立清華大學 講座教授
翁玲玲 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兼任名譽教授
陳元朋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兼主任
林佳瑩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副教授
巫仁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近代史研究所 研究員
周惠民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呂欣怡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副教授

評論圖書提供

如果您有個人著作希望能夠接受《中國飲食文化》的評論,請將此書寄至:
台北市10434建國北路二段145號
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收 (註明:書評使用)
我們會將您的著作送至適合的評論人手中,《中國飲食文化》不接受主動提供的書評。

《中國飲食文化》電子期刊,歡迎踴躍訂閱

期刊徵稿

發刊宗旨
《中國飲食文化》為學術性半年刊,2005年1月創刊,每年4月與10月發行。這份人文社會學術刊物由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辦,旨在推動中華飲食文化之內涵、技術、儀節、書寫之社會與文化相關研究。盼藉此深入探索中華飲食文化之區域性、整體性,及其社會與歷史過程,以及「飲食」在人類文明中的意義,並為學者提供一意見交流園地。
稿約
凡與中華飲食文化相關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原作,均歡迎投稿。論文書寫文字以中、英文為限。中文來稿請勿超過 20,000字,英文稿請勿超過 10,000字,或中、英文稿皆勿超過 30頁。來稿請註明作者之全名、服務單位及職稱(中、英文皆要),以及聯絡地址、電話、電子郵件帳號。論文可以電子郵件傳遞,或郵寄光碟等方式投稿;並請附500字以內之中、英文摘要各一,及關鍵詞2到5個。若論文涉及引用他者所有之圖片或長段文字,請先取得原作者同意。來稿之學術論文格式,請參考本刊之撰稿體例。
所有來稿皆由本刊編輯委員會送請相關領域學者雙向匿名審查;作者依審查意見修改回覆後,本刊編輯委員會覆審決定是否刊登。已通過審查之論文,本刊文字編輯得潤飾稿件文字;同時,本刊享有紙本期刊之發行權,並得將論文內容數位化重製,收錄於電子資料庫中。刊登於本刊之論文,本刊將致贈作者該期三本。
主題論文
本刊除刊出一般論文外,每期將擇數篇論文構成一至二個研究主題,以推動及凝聚對重要議題之研究討論。之後三年之研究主題包括﹕1.社會脈動與飲食轉型;2.文化創意與創意料理;3.飲食文化裡的醫療與養生。來稿以與上述主題有關之論文為佳,但不以上述主題為限。
聯絡方式
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中國飲食文化》編輯委員會
地址:台北市10434建國北路二段145號
電話:886-2-2503-1111 ext. 5620
傳真:886-2-2517-1806
電子郵件:fcdc@mercuries.com.tw
網站:www.fcdc.org.tw

學術期刊撰稿體例

  • 一. 正文請用橫式(由左至右)寫作,中文字型請用新細明體,字體大小請選12。英文字型請用Times New Roman。
  • 二. 正文中,請用新式標點符號。
    中文標點符號皆為全形置中,其他引用符號如下:
    「 」引號用於平常引號,若是重複的特殊名詞須加註,只在第一次出現時加符號即可;
    『 』雙引號用於引號內之引號;
    《 》用於書刊,如《中國飲食文化》;
    〈 〉用於論文及篇名,如〈青稞、蕎麥與玉米〉。唯在正文中,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淮南子•天文篇》。
    英文標點符號皆為半形,其他引用符號如下:
    ‘ ’(引號)用於平常引號;
    書刊名以斜體標示,如 Journal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 ”(雙引號)用於論文及篇名,如“The Origin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 三. 標題格式
    中文標題層級標示如下:
    壹、一、(一)、1.、(1)
    英文標題層級標示如下:
    I、A.、1.、a.、(1)、(a)
  • 四.
    引文:
    短引文可用引號直接引入正文;長引文可作獨立引文,不加引號,但每行起首縮入六格,上下各空一行。
    圖表:
    配合正文加以編號「圖一」、「照片一」、「表一」等以此類推,編號之後加以陳述說明,圖下方註記資料出處。
  • 五.
    摘要:
    每篇論文請附500字以內的中、英文摘要各一及2到5個關鍵詞。
  • 六. 註釋方式

    註文採隨文註,文章內以阿拉伯數字(如1, 105, 不須加括號)為註碼,置於標點符號後,並以上標方式標示。

  • 七. 參考書目

    (一) 論文後請列引用文獻書目,並請區分「史料」、「論著」。如有引用資料非上述二類可涵括者,如網路資料、訪談紀錄等,列入「其他」項。

    (二) 書目排序:中、日文在前,請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西文在後,請依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三) 書目細則:「史料」類順序原則為:編著者姓名、初刊年(若不詳,則列作者生卒年)、版本年、史料名、叢書名稱與冊數、出版地、出版社。初刊年請以〔 〕標示。「論著」類排序為作者、出版年、篇名、書(期刊)名、編著者(翻譯者)、出版地、出版社、起訖頁數。

  • 八. 註釋、參考書目體例參考範例如下:

    (一)史料
    • 註釋:王國維,《觀堂集林》,頁256。
    • 書目:王國維。〔1923〕2001。《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註釋:于謙,《忠肅集》,頁14。
    • 書目:于謙。(1398-1457)1991。《忠肅集》,《四庫明人文集叢刊》。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註釋:劉濬,《孔顏孟三氏誌》,頁25。
    • 書目:劉濬。〔1482〕1996。《孔顏孟三氏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傳記類,冊76。臺南縣:莊嚴。

    (二)論著
    1.專書
    註釋: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頁11。
    書目:范文瀾。1954。《中國通史簡編》。香港:南國出版社。
    註釋:Wendy Doniger, Splitting the Difference, p. 65.
    書目:Doniger, Wendy. 1999. Splitting the Differenc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會議論文
    註釋:杜正勝,〈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
    書目:杜正勝。1995。〈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發表於「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研討會」,12月17日至18日。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
    註釋:Chee-Beng Tan, “Ecology, Values and Foodways.”
    書目:Tan, Chee-Beng. 2017. “Ecology, Values and Foodways.” Paper presented at 201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Food Culture, October 15-18, Brisbane. Taipei: Foundation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
    3.專書論文
    註釋:王明珂,〈漢代中國的邊疆民族意象與民族政策〉,頁40-5。
    書目:王明珂。1995。〈漢代中國的邊疆民族意象與民族政策〉。收錄於《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蒙藏委員會編。臺北:蒙藏委員會,39-72。
    註釋:Andrew Wiese, “‘The House I Live In’: Race, Class, and African American Suburban Dreams in the Postwar United States,” pp. 101-2.
    書目:Wiese, Andrew. 2006. “‘The House I Live in’: Race, Class, and African American Suburban Dreams in the Postwar United States.” In The New Suburban History, edited by K. M. Kruse and T. J. Sugru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9-119.
    4.期刊論文
    註釋:王明珂,〈青稞、蕎麥與玉米〉,頁23-72。
    書目:王明珂。2007。〈青稞、蕎麥與玉米〉。《中國飲食文化》3.2:23-72。
    註釋:John Maynard Smith, “The Origin of Altruism,” pp. 639-40.
    書目:Smith, John Maynard. 1998. “The Origin of Altruism.” Nature 393: 639-40.
    5.學位論文
    註釋:張雲,〈春秋時代的吳國〉,頁12-23。
    書目:張雲。1993。〈春秋時代的吳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註釋:Mats Amundin, “Click Repetition Rate Patterns in Communicative Sounds from the Harbour Porpoise, Phocoena Phocoena,” pp. 22-9, 35.
    書目:Amundin, Mats. 1991. “Click Repetition Rate Patterns in Communicative Sounds from the Harbour Porpoise, Phocoena Phocoena.” Ph.D. diss., Stockholm: Stockholm University.
    6.報章媒體
    註釋:王汎森,〈傅斯年與陳寅恪〉。
    書目:王汎森。1995。〈傅斯年與陳寅恪〉。《聯合報》,12月15日,37版。
    註釋:William S. Niederkorn, “A Scholar Recants on His ‘Shakespeare’ Discovery.”
    書目:Niederkorn, William S. 2002. “A Scholar Recants on His ‘Shakespeare’
    Discovery.” New York Times, June 20, Arts section, Midwest edition.

    (三)其他

    註釋:陳博惠,〈推動稻米產銷專業區執行成果〉,擷取日期:2013/3/12。

    書目:陳博惠。2008。〈推動稻米產銷專業區執行成果〉。《農政與農情》196,

    網址:http://www.coa.gov.tw/ws.php?id=18364>,擷取日期:2013/3/12。

    註釋:Gisela Williams, “10 Restaurants Worth a Plane Ride,” accessed 2011/1/7.

    書目:Williams, Gisela. 2011. “10 Restaurants Worth a Plane Ride.” New York Times, Jan 7, http://www.nytimes.com/2011/01/09/travel/09restaurants.html?_r=1, accessed 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