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獎學金
- 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與學術著作出版補助
- 申請辦法
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與學術著作出版補助
111.12.12本會第十一屆第七次董事會議修訂通過
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國內外地區申請辦法
宗旨
為鼓勵國內外博士、碩士班研究生對飲食文化從事深入且有系統研究,撰寫出版具學術研究水準與價值之論文,特訂本獎助辦法。
申請人資格
現就讀國內外公私立大學博士班、碩士班,且尚未完成口試的研究生,不含中國大陸地區研究生,但以申請人於該申請年度未獲其他獎助者為限。
現就讀國內外公私立大學博士班、碩士班,且尚未完成口試的研究生,不含中國大陸地區研究生,但以申請人於該申請年度未獲其他獎助者為限。
獎助類別
- 1. 飲食文學、歷史、人類學、考古、社會學、藝術類
- 2. 食品營養、餐飲管理類
- 3. 生活應用科學、食品科技史類、永續飲食與生態農業類
申請文件
- 具申請人簽名、指導教授簽名之申請表正本乙份,影本三份
- 論文計劃書四份 (須包含封面、目次且雙面列印,請以長尾夾或迴紋針固定之,勿以任何方式裝訂)
-
- 計劃書必須在10頁以上,並具備下列項目:
- (一).論文題目
- (二).研究動機、目的
- (三).文獻回顧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架構
- (六).研究範圍與限制
- (七).計劃進度
- (八).參考文獻
- 申請表、論文計劃之電子檔;檔案格式為**.PDF,請寄至:fcdc@mercuries.com.tw,並於主旨註明「申請碩博士論文獎助學金-申請者姓名」。
評審
得獎者之評定,由本會遴聘學者專家,組織評審委員會評審後核定之。
申請辦法
得獎者之產生程序,每年三月底前受理申請文件(以郵戳為憑),同年四月份辦理評審事宜,並於五月份公佈獲獎者名單。
獎助名額
- 依第三項獎助類別,每類各錄取博士班一名,碩士班至多二名。
- 各獎助名額,經評定不符本會評定標準,該獎助名額從缺。
獎助金額
- 博士班研究生每名新台幣十二萬元整,碩士班研究生每名新台幣七萬元整。
- 前項獎助學金於論文撰寫完畢,且於論文口試通過並告知本會後頒發。
權利義務
- 1. 碩士得獎人必須於得獎公布二年內完成論文,博士得獎人必須於得獎公布三年內完成論文,並將論文精裝三冊(紅色書皮)贈送本會。
- 2. 得獎人於撰寫論文期間如有特殊變故,得於本基金會所規定之論文完成期限屆滿前兩個月,向本基金會申請延長六個月至一年,申請期限以一次為限。
- 3.論文扉頁應註明「本論文係接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贊助完成」字樣。
- 4.得獎人須於獲獎次年或第三年參與頒獎典禮,並於相關活動進行論文研究發表。
本辦法經本會董事會核定後公布實施,修正時亦同。
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中國大陸地區申請辦法
宗旨
為鼓勵中國大陸公私立大學博士班、碩士班的研究生對中國飲食文化從事深入且有系統研究,撰寫出版具學術研究水準與價值的論文,特訂本獎助辦法。
申請人資格
現就讀中國大陸公私立大學博士班、碩士班,且尚未口試的研究生,但以申請人於該申請年度未獲其他獎助者為限。
獎助類別
- 1.飲食文學、歷史、人類學、考古、社會學、藝術類
- 2. 食品營養、餐飲管理類
- 3. 生活應用科學、食品科技史類、永續飲食與生態農業類
申請文件
- 具申請人簽名、指導教授簽名之申請表正本乙份,影本三份
- 論文計劃書四份 (須包含封面、目次且雙面列印,請以長尾夾或迴紋針固定之,勿以任何方式裝訂)
-
- 計劃書必須在10頁以上,並具備下列項目:
- (一).論文題目
- (二).研究動機、目的
- (三).文獻回顧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架構
- (六).研究範圍與限制
- (七).計劃進度
- (八).參考文獻
- 申請表、論文計劃之電子檔;檔案格式為**.PDF,請寄至:fcdc@mercuries.com.tw,並於主旨註明「申請碩博士論文獎助學金-申請者姓名」。
評審
得獎者之評定,由本會遴聘學者專家,組織評審委員會評審後核定之。
申請辦法
得獎者之產生程序,每年三月底前受理申請文件 ( 以郵戳為憑 ),同年四月份辦理評審事宜,同年五月份公佈獲獎者名單。
獎助名額
- 依第三項獎助類別,每類各錄取博士班一名,碩士班至多二名。
- 各獎助名額,經評定不符本會評定標準,該獎助名額從缺。
獎助金額
- 博士班研究生每名新台幣二萬元整,碩士班研究生每名新台幣一萬元整。
- 前項獎助學金於論文撰寫完畢,且於論文口試通過並告知本會後頒發。
權利義務
- 1. 碩士得獎人必須於得獎公布二年內完成論文,博士得獎人必須於得獎公布三年內完成論文,並將論文精裝三冊(紅色書皮)贈送本會。
- 2. 得獎人於撰寫論文期間如有特殊變故,得於本基金會所規定之論文完成期限屆滿前兩個月,向本基金會申請延長六個月至一年,申請期限以一次為限。
- 3.論文扉頁應註明「本論文係接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贊助完成」字樣。
本辦法經本會董事會核定後公布實施,修正時亦同。
學術著作出版補助 申請辦法
宗旨
為鼓勵國內外社會人士研究並出版中國飲食文化專著,特訂本補助辦法。
申請人資格
國內外各階層之社會人士,不含中國大陸人士,但以申請人未獲其他補助者為限。
獎助類別
- 1. 飲食文學、歷史、人類學、考古、社會學、藝術類
- 2. 食品營養、餐飲管理類
- 3. 生活應用科學、食品科技史類、永續飲食與生態農業類
補助內容
本要則補助以第一次發表之學術論著為主,不包括散文、小說、劇本、詩詞、雜論、簡介與食譜等。
申請文件
- 1. 申請表乙份
- 2. 著作草稿列印紙本乙份
- 3. 申請表、著作草稿之電子檔光碟;檔案格式為**.PDF
評審
補助人士之評定,由本會遴聘學者專家,組織評審委員會評審後核定之。
申請辦法
補助人士之產生程序,每年三月底前受理申請文件(以郵戳為憑),同年四月份辦理評審事宜,五月份公佈補助人士名單。
補助名額
- 每年辦理乙次,補助名額共四名。
- 補助名額,經評定不符本會評定標準,不依缺額錄取。
補助金額
- 每名依實際需要頒發補助金額,最高額度新台幣十萬元整。
- 補助金額於申請案通過後一年內完成付梓時頒發。
權利義務
- 1. 得獎人需贈送本會著作三冊(精裝紅色書皮)。
- 2. 著作序言應註明「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贊助部份出版經費」。
- 3. 台灣地區得獎人於著作付梓後,應接受本會邀請在座談會中發表研究著作心得。
- 4. 著作不得抄襲他人著作,若發現違規者,取消資格並追回補助金額。
本補助辦法經本會董事會公布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博碩士論文獎助學金 得獎名單
博士論文
年度 | 姓名 | 學校 | 系所 | 論文題目 |
---|---|---|---|---|
2022 | 王婉迪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 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系 | Taste and Gastropoe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 11th-17th cent CE |
2021 | 蔡曉林 | 美國布朗大學 | 歷史學系 | The Sweetened Empire: The Making of Western-style Confectionery in Modern Japan and Taiwan (1868-1952) |
2021 | 高子壹 | 國立台灣大學 | 社會學系 | 玻璃屋裡的勞動者:台灣咖啡師的勞動過程與品味協商 |
2019 | 吳映青 | 香港中文大學 | 人類學系 | 臺灣鯖魚漁業的文化政治 |
2017 | 潘建維 | 英國愛丁堡大學 | 亞洲研究學系 | 飲食親密感:當代臺灣飲食文學與文化,1990s-2000s |
2015 | 呂憶君 | 國立臺灣大學 | 人類學系 | 地方農作知識與技術的再現:花蓮港口阿美的食物生產與消費 |
2013 | 葉惠媛 | 英國劍橋大學 | 考古人類學研究所 | Parasites in Ancient Populations from Tainan: Evidence for Health, Migration and Diet |
2012 | 熊培伶 | 國立政治大學 | 新聞系 | 建構的鄉愁:台灣報紙飲食論述的記憶與家國流變 |
2012 | 郭忠豪 | 紐約大學 | 歷史系 | Pig, Pork, and Ham: The Practice of Pig-Farming and the Consumption of Pork in Ming-Qing China |
2011 | 廖哲強 | 國立臺灣大學 |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研究所 | 另類食物網絡研究-古坑咖啡之個案 |
2005 | 陳素貞 | 私立東海大學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北宋詩歌中的飲食論述 |
2004 | 楊堅 | 南京農業大學 | 科學技術史研究所 | 《齊民要術》農產品加工研究 |
2003 | 曾品滄 | 國立台灣大學 | 歷史研究所 | 移民的餐桌─清代台灣漢人飲食生活之發展 |
2002 | 蔡欣佑 | University of Waikato, Hamilton, New Zealand | Dept. of Tourism Management | Service Quality in Taiwanese Hospitality Industry: An Application of Expectancy Disconfirmation Theory |
2001 | 陳瑋靜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史學研究所 | 唐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瓷器手工業之研究 |
2000 | 胡衍南 | 國立清華大學 | 中文研究所 | 《金瓶梅》-「食」「色」交歡的文本 |
2000 | 黃韶顏 | 國立師範大學 | 家政教育研究所 | 營養教育介入對阿里山特富野鄒族營養知識、態度、行為之影響 |
1999 | 郭靜娟 | 國立台灣大學 | 食品科技研究所 | 薏苡仁抗癌的活性成分與其作用機制之探討 |
1995 | 李斌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博士班 | 《醯略》研究 |
1995 | 黃士禮 | 國立台灣大學 | 食品科技研究所 | 薏仁籽實組成份分析、貯藏條件、抗突效應及抗腫瘤效果之研究 |
1991 | 黃宗璋 | 國立中興大學 | 食品科學研究所 | 數種澱粉在中國菜醬料中之糊化現象及膠體特色 |
1991 | 林金鵬 | 國立台灣大學 | 食品科學研究所 | 以膠原蛋白、明膠及褐藻酸納製備仿魚翅之研究 |
碩士論文
年度 | 姓名 | 學校 | 系所 | 論文題目 |
---|---|---|---|---|
2024 | 林育加 | 國立臺灣大學 |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跟著冷凍鮪魚走:臺灣遠洋漁業的漁業技術、海洋治理及漁企-國家複合體 |
2023 | 傅貝盈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 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 | 拿捏分寸--漢餅比賽的傳統與創新 |
2023 | 殷光炫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 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 | 台灣私廚的現況與經營模式之初探 |
2021 | 陳彥廷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 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 | Oriented towards the Taiwan Wei (台灣味): The Role of Foo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Diasporic Taiwaneseness |
2020 | 小池拓人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台灣史研究所 | 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 |
2019 | 林岑 | 國立台東大學 | 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碩士班 | 共生的可能:樹豆的多物種研究 |
2018 | 趙于萱 | 國立台灣大學 | 地理與環境資源研究所 | 異地生根台灣味-台灣水耕蔬菜在泰國的技術移轉與市場形塑 |
2018 | 蕭慧琦 | 實踐大學 | 餐飲創新產業研究所 | 以AISAS模式探討Instagram餐飲決策行為 |
2017 | 顏婉華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 從廚師經驗探索台菜特徵 |
2017 | 黃靖涵 | 國立嘉義大學 | 食品科技研究所 | 開發香蕉花酸麵團饅頭 |
2016 | 莊梓忻 | 國立東華大學 | 歷史學系 | 沉默的傳統實踐者:花蓮大陳婦女的飲食實踐與記憶 |
2016 | 何珮華 | 國立臺灣大學 | 食品科技研究所 | 天然色素導入健康豆乾著色之可行性剖析 |
2015 | 林宜潔 | 國立政治大學 | 新聞學系 | 飲食文化的生產與轉譯-在臺法式甜點工藝職人的中介實踐 |
2014 | 施冠宇 | 國立臺灣大學 |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 節慶食物的分化與轉型:以端午粽子為例 |
2014 | 郭軒瑋 | 國立清華大學 | 社會學研究所 | 手搖茶王國-技術創新與飲食文化的遞嬗 |
2013 | 林芳琦 | 高雄餐旅大學 | 台灣飲食產業研究所 | 眷村菜對台灣飲食文化影響之研究 |
2012 | 李品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地理學系地理教學碩士班 | 臺南虱目魚飲食文化之地方形塑 |
2011 | 賴怡潔 | 國立政治大學 | 新聞學研究所 | 書寫、經驗與身體感-以當代飲食書寫為考察核心 |
2010 | 劉妍妙 | 國立臺灣大學 | 人類學研究所 | 食物、商品與金錢:臺中傳統市場的價值轉換初探 |
2010 | 陳尹婷 | 東海大學 | 社會學研究所 | 臺灣生技產業政策下的保健食品發展-以紅麴保健食品為例 |
2009 | 江浩 | 國立臺灣大學 | 社會學研究所 | 飲食文學範疇的建構 |
2009 | 蔡芳宜 | 國立臺灣大學 | 社會學研究所 | 臺灣包裝飲用水市場之與起、穩定與轉型 |
2008 | 郭立婷 | 國立政治大學 | 臺灣史研究所 | 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食品之研究 |
2008 | 陳儀芳 | 國立清華大學 | 人類學研究所 | 有機會嗎?魚池地區紅茶產業的變遷與適應 |
2007 | 郭麗兒 | 香港中文大學 | 性別研究與人類學 | 學烹飪-香港女性烹飪知識與性別身份的建構 |
2007 | 陳素蓮 | 臺南科技大學 |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 不同世代對年節飲食文化之認識與態度研究 |
2006 | 賴亮吟 | 私立東吳大學 | 歷史學研究所 | 明清江南文人與飲食文化 |
2006 | 劉彥成 | 私立東吳大學 | 歷史學研究所 | 清代北京地區的果品生產與飲食文化 |
2006 | 陳映慈 | 國立清華大學 | 人類學研究所 | 不只是「食品」? ─ 臺灣「保健食品」消費文化初探 |
2005 | 楊惠椀 | 國立成功大學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八○年代以來台灣現當代飲食散文研究 |
2005 | 翁俊發 | 國立清華大學 | 人類學研究所 | 來自低海拔的高山茶-在地知識觀點下的台灣傳統製茶知識技術演變 |
2004 | 涂宗呈 | 國立台灣大學 | 歷史學研究所 | 中國中古的素食觀 |
2004 | 林俊延 | 國立台灣大學 | 社會學系研究所 | 外來飲食文化的在地性格與異國想像:台北市義大利麵場域之文化社會學分析 |
2003 | 林如茵 | 國立台灣大學 | 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 鮮味之戰─從味精爭議談台灣飲食文化與社會的轉型 |
2003 | 王偉雄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史學研究所 | 秦倉制研究 |
2002 | 劉光原 | 國立清華大學 | 人類學研究所 | 從食物的運用探討廣西藍靛瑤的宇宙觀建構 |
2002 | 陳建源 | 國立台灣大學 | 國家發展研究所 | CURRY、カレー、咖哩:飲食與社會生活的轉換 |
2001 | 林淑敏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史學研究所 | 老上海的茶館酒樓 |
2001 | 蔡秀敏 | 國立中正大學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唐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 |
2001 | 楊宗蓉 | 臺北醫學大學 | 保健營養研究所 | 士林區獨居長者對「送餐到家服務」之需求度、滿意度及營養狀況之評估 |
2001 | 胡品潔 | 中國人民大學/ 大陸地區 | 商品學研究所 | 中式快餐連鎖經營的研究 |
1999 | 梁桂林 | 中國西北農業大學/ 大陸地區 | 人文學院 | 出土茶具文物與唐代茶文化 |
1998 | 黃筱玲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 家政教育研究所 | 產婦作月子習俗之探討 |
1998 | 趙國光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史學研究所 | 唐代官場文化與飲酒生活 |
1998 | 陳芩 | 南昌大學/ 大陸地區 | 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 | 多菌種混合發酵提高醬油風味研究 |
1997 | 金吉子 | 韓國嶺南大學 | 中語中文學研究所 | 中國歷代茶詩研究 |
1997 | 吳正雄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觀光事業研究所 | 國際來華旅客對中華餐飲選擇行為之研究 |
1997 | 陳麗文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 餐飲服務業對高職餐飲管理科畢業生工作表現滿意度之研究 |
1996 | 關劍平 | 立命館大學院 | 文學研究科碩士班 | 茶宴之誕生 |
1994 | 夏文媛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觀光研究所 | 餐飲業者對廚師證照認知之研究-以國際觀光旅館為例 |
1993 | 蔣作貞 | 私立東海大學 | 歷史學研究所 | 唐人飲茶風尚探討-兼論茶的產銷、茶法、製造 |
1992 | 彭志君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觀光研究所 | 中式速食連鎖業之行銷策略研究-以漢華美食為例 |
1992 | 張子文 | 國立台灣大學 | 食品科技研究所 | 薏仁於壓擠加工過程中薏仁酯與膳食性纖維含量之變化 |
1991 | 鍾明玉 | 國立清華大學 | 文學研究所 | 《紅樓夢》飲食情境研究 |
1991 | 鄭美娟 |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 家政研究所 | 加工條件對豆乳及豆渣理化特性之影響與豆渣之擠壓加工 |
1991 | 李書群 | 國立台灣大學 | 中文學研究所 | 唐代飲食風氣及其對文學影響之研究 |
1991 | 陳中文 | 國立台灣大學 | 食品科技研究所 | 豬油香味物質之探討 |
學術著作出版補助 得獎名單
屆次 | 姓名 | 現職 | 著作題目 |
---|---|---|---|
2021年第三十一屆 | 郭忠豪 |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 品饌東亞:飲食中的權力、毒素、食補與傳說 |
2015年第二十五屆 | 郭忠豪 | Illinois Program for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Pig, Pork, and Ham: From Farm to Table in Early Modern China |
2009年第十九屆 | 赤嶺淳 | Nagoya City University | ナマコをめぐる世界──グローバル環境主義下の資源保全と文化多樣性 |
2008年第十八屆 | 張展鴻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 | 公路上的廚師 |
2006年第十六屆 | 徐耀焜 | 教職退休 | 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 |
1997年第七屆 | 林育慈 |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綜合規劃科 | 都市速食餐飲消費活動、店址與空間分析 |
1996年第六屆 | 王子輝 | 西安烹飪培訓學院教授 | 中國飲食文化史論叢 |
1995年第五屆 | 姚偉鈞 |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副院長 | 中國飲食文化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