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el 1-2 「做酒釀就不會有紛爭」:阿美族人如何以酒麴與釀造行動取回食物主權? /李宜澤

李宜澤
副教授兼主任,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台灣

  原住民族食物以原味為尊,對於醬料的使用,主要是從保存的用途而來,可以說是原味的護衛者。阿美族人的醬料是由兩種處理食物的方式得來:一個是發酵(misa’epah),另一個是醃漬(bacilahan)。糯米酒文化與生活息息相關,部落活動的起始祭告或豐年祭迎靈等各類傳統祭儀,酒(’epah)是不可或缺的要角,更是阿美族人與祖靈連結的重要媒介。酒與酒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老人家會告知晚輩:「酒是我們的路」;但部落自製的「酒醬」(酒釀)意外成為食物主權的重要象徵。2022年花蓮太巴塱部落的「紅糯米故事館」以新收成的紅糯米釀酒,準備在八月豐年祭時犒賞族人。地方政府卻以沒有製酒許可執照為由,查扣釀造半成品ecaw,以及以豐年祭情人之夜為名的紅糯米露「米粒如福」(Milidofot)。部落因此發起抗爭,並且引用傳統耆老說法:”Misanga to ecaw, awaay ko raraw”「做酒釀,就不會有紛爭」,很深刻地說明ecaw在部落文化中,作為「調和」與「團結」象徵物的重要性;是阿美族人面對生命連結的「醬文化中心」。本文透過對於當代的阿美族酒麴採集與觀光設計,社區釀造行動,以及多元的社會行動網絡,來討論如何以釀造活動,重新反思食物主權與治理的關聯,並且延伸討論「風味地景」flavor-scape的社會意義。

關鍵字:發酵,酒麴,原住民食物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