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緣起

 
       本次的國際研討會,來自主辦單位對於食物研究跨領域、長期且持續性的推動。本次研討會比較特別的是與日本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合作,將對於農業生產與當代的環境經濟等宏觀的視野納入食物研究的範疇,實為回應目前氣候變遷等環境危機的學術責任。關於食物的議題,事關重大,它們雖是日常的,但也可以非常激進。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者David Harvey曾說,他喜歡在地理學的第一堂理論課時,先問學生早餐吃什麼?因為這個問題將帶出層出不窮關於現代化、全球化,社會改革甚至生態反思等激進理論的探討與實踐。

      此外,食物可以是很個人,關於品味與喜好,但也可以深入到社會與文化脈絡之中。有一句話說:「我即我所食」(I am what I eat.)。這句話不僅表達了人的身體與生活方式是由他/她所吃的東西所構成其背後的生物知識,同時也指出個人的特性與偏好是可以從他所選擇的食物當中表現出來的。法國美食家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在他1825年出版的「美味的饗宴」(Physiologie du goût)一書中曾經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其實,不僅是個人,就連一個族群的飲食也常顯示出其特殊性,具有高度的識別力,並且因此構成某群人的文化認同基礎。飲食,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更重要的是,在吃的過程中,食物生產、保存、運輸、銷售、製備與消費的關係都被連結了進來。所以當我們討論到食物,不可避免地勢必討論到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與文化內涵,甚至是我們所生活的物質環境。

      食物,是具體且世俗的物質存在,但同時也可以是很神聖的事。許多宗教的儀式、倫理價值或是獻祭都離不開食物,這當中有許多也涉及倫理與道德的課題。神學家Norman Wirzba在他2011年的書「吃的神學」(A Theology of Eating)中曾問:「當一個人吃的時候,同時有一些生命的身體是為此而破碎的。」生態學的基本理論中關於食物鏈或是食物網的描述,清楚地表明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個體或是能量之間的轉化是透過「吃」(亦即成為或是得到食物)這個動作在運作的。食物,體現了許多的議題與知識,更有學者倡言「食物地景」(foodscape),指出我們有必要從空間與地方的角度來思量什麼是食物,以及關於食物的意義與知識。這是我們這次研討會邀集了從日本與台灣等地不同的學者,共聚一堂研討食物這個課題的關鍵所在。在這個國際研討會中一共規劃了八個主題,分別涵蓋了農業,土壤,環境,政策,安全,倫理,民俗,襲產,經濟,文化,技術,原住民族與教育等面向與飲食的關係,涉及的學術探討層面相當深廣。以下分別簡述:

1.土壤健康與永續農業 (6)
2.食品安全與食品政策 (3)
3.食品倫理 (2)
4.食品與教育 (3)
5.飲食習俗與無形文化資產 (10) 
6.飲食系統中的文化與社會因素 (9)
7.原住民飲食文化 (8)
8.農業與食品技術 (9)

      以上八個主題的規劃(標題後的數字代表相關文章的篇數),可以歸納成三個關於食物的層面,包括:「食品衛生」(food safety)、「食物安全」(food security)以及「飲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

      首先,在「食品衛生」的部分,主要是對於食物在生產與製備的過程中,所涉及對於人體健康可能影響的因素進行系統性的考量。在我們的子題中包括:「永續農業」、「食品技術」以及「土壤健康」等三個項目都是直接與食品衛生有直接相關的議題。自然農法強調回到生物與生態系統之間的互惠與依賴關係,主張不用人工化學製成的肥料與殺蟲劑,就是要回到人與生態互動的基本關係。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鄉村,就連都市都開始倡導自然農法的實踐。於是,生態與社會系統中環境與多樣生物之間的彼此關係就成為重要的研究關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生物多樣的狀態,其實也無法不依賴非生物的物質條件來生存。例如水與土壤。水,是眾所皆知所有生命生存之所需,而土壤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事實上,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品質維持的重要關鍵,更是永續農業的基礎。在古老的文明與原民文化中常被視為是活生生的有機體,當代的土壤科學更證實了土壤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系的理解。以上三個議題,都是對於「食物衛生」一直以來只聚焦於食物本身安全檢查的措施,加深與拉大視野的學術嘗試,將食物生產的健康環境條件也納入了關注的內容。

      第二、在「食物安全」的部分,是關於食物獲取的安全穩定以及公平分配的問題。學者指出全球的糧食生產事實上是超過全球人口的實際需要,但為什麼還是出現區域性的飢荒問題。這些問題都涉及到國家制度與政策的落實。還有我們如何思考食物背後社會文化面向的「食物常識」(food literacy)的教育問題。對應這個「食物安全」的課題,在本次的研討會中規劃了「食品安全與食品政策」、「食品倫理」與「食品與教育」等三個子議題,嘗試邀集學者從制度面、政策面、教育面與倫理面,去思考當今國家與市場運作中關於食物安全與公平分配的課題,甚至科技發展所帶來對食物創新的影響,如替代肉品的議題。事實上,在Covid-19與俄烏戰爭的衝擊下,許多地區的食物供需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台灣與全球的蛋荒危機牽扯到政策就是一個明顯的案例。

      第三、關於「飲食主權」的層面。「飲食主權」是近年來食物研究的國際關注課題,簡單來講是探討「那些人」可以用「何種」方法,在「何時」與「何地」生產、利用與消費食物的基本權利。當食物的生產、流通與消費在全球資本經濟的運作之下,許多在地的食物生產與文化消費模式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並且尋求因應與改變。這樣的社會變遷對於飲食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可以從這些單一、壟斷與平準化的全球化衝擊中持續發展出多元飲食文化的面貌,「食物主權」用一種基本權利的概念來融通其中關於文化政治與經濟的內涵。基於這個議題的關鍵性,我們也規劃了三個相應的子議題,包括「飲食習俗與無形文化遺產」、「飲食系統中的文化與社會因素」與「原住民飲食文化」,試圖從飲食文化的複雜多元內容,去探討食物議題在不同社會文化脈絡中的自主呈現,以及它們在當前全球化脈絡的政治與經濟衝擊下的回應。

      最後,本研討會邀集學者共聚一堂的用心,無非是透過飲食文化的學術探討不斷地在議題深化、跨域對話、全球危機出路、以及建立合作網絡的關注上持續前行。以上的三個層面與八個子議題,透過與日本飲食文化的交流,正是本國際研討會的籌辦初衷,邀請大家共襄盛舉,一同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