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出版品
- 中國飲食文化
- 卷期目次及摘要
- Vol.18 No.1, 2022
- 解釋東南亞食物偏好的時間變化
解釋東南亞食物偏好的時間變化
- 作者:
- 園田茂人
- 學經歷: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 電子郵件:
- shigetosonoda@ioc.u-tokyo.ac.jp
摘要
一直以來,東南亞各國的食物偏好並未得到科學性、系統性的研究。有鑑於此,筆者在2009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利用2006年和2007年AsiaBarometer調查的量化資料,檢驗三種不同分析觀點(全球論、傳統論和轉型論)的有效性,以了解東亞各國的普遍食物偏好。
然而,該研究使用的是單一時間點的數據,這在分析上產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利用亞洲學生調查第一波(2008年)和第三波(2018年)的數據(這兩次調查與2006年和2007年的AsiaBarometer調查,使用了相同問題來了解受訪者的食物偏好),以檢視越南、菲律賓、泰國和新加坡這四個東南亞國家的大學生,他們的食物偏好在十年間是否有所改變,而如果有改變的話,又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時間序列分析的結果,似乎較支持全球論觀點的預測,即各國的食物偏好彼此趨向接近。幾乎所有在問卷中列舉出來的食物(北京烤鴨、泡菜、壽司、漢堡、披薩、咖哩、泰式酸辣湯、港式點心、越南河粉、三明治和泡麵),在所有四個調查國家當中,都比以前更受歡迎。然而,此一宣稱要能夠成立,質性資料的進一步蒐集和分析至關重要,包括人們如何在各自的國家調整這些食物的口味、食材成分、以及其所呈現的形象。原因在於,我們在數據中辨識出某些在地的獨特性,包括:(1)越南仍然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喜歡吃越南河粉;(2)最愛吃中式食物(北京烤鴨、港式點心)的國家,是華僑聚居的新加坡;以及(3)「西式食物」(漢堡、披薩、三明治)在曾經是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最受歡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