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味」的建構: 國家治理、資本主義與臺灣愛玉的文化消費

作者:
王梅香、王宏仁、巴清雄
學經歷: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電子郵件:
mei74055@gmail.com、hongzen@gmail.com 、ivybame85@gmail.com

摘要

本文探討愛玉如何成為臺灣中南部原住民部落文化消費的符碼,及其與國家治理和資本主義的關係。既有研究聚焦愛玉的植物特性、加工技術與相關實務應用,整體而言,較為缺乏愛玉社會文化史耙梳,也無法得知愛玉作為臺灣原生植物在臺灣社會的生產、消費和接受過程。本研究透過日治時期與戰後報紙、檔案資料,例如《臺灣日日新報》、《高砂族調查書》等,釐清愛玉從「野生植物」成為原住民「經濟作物」歷史發展過程,並逐漸成為臺灣文化消費中,追求部落文化「道地性」食物之一。研究發現是:首先,清朝統治時期,野生愛玉已是原住民與漢人「以物易物」重要物資。日治時期,愛玉一方面是古典文人歌詠對象;另一方面,野生愛玉被日本殖民者歸入「林業」(林產物),作為殖民者在海外市場和博覽會中「展示臺灣」的重要物資。其次,戰後愛玉成為原住民重要經濟來源,在符應資本主義市場和國家衛生論述雙重邏輯下,愛玉成為消費市場重要飲品,同時,也受到國家衛生論述監督、規範或汙名。最後,在部落觀光(「一鄉一特色」產業)政策下,愛玉從部落的「邊緣物」,發展成為原住民部落重要的「經濟作物」,成為遠方消費者想像原鄉的文化符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