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乳製品製作與消費之歷史──一個考古學與民族學的考察

作者:
羅豐

摘要

本文詳盡地論述了北方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食物乳製品,透過其品種的發生、發展、進步,說明乳製品在北方人群經濟生活中的位置。遊牧人群之所以能夠遊牧,做遠距離的移動,與乳製品產生有密切的關聯。酸乳、乳酪都是發酵技術的產物,人們利用不同的季節製作它們,使之成為主要食物,用於維持生計。作為食品的飲用,實際上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乳品喜好或被拒絕都會貫穿著一種文化理念。圍繞著乳品產生諸多習俗,代表了不同的財富程度、社會地位。黑色的馬乳酒是蒙元上層貴族的高貴飲品,普通的乾酪則是下層百姓最基本食物。醍醐百煉成精,是將乳品製作技術精細化的程度發揮到了極致。這裏所討論到的蒸餾酒技術或許是北方民族的另一重要貢獻。雖然,乳製品長期以來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基礎食物,經北朝至隋唐達到一個高潮,再經蒙古人的推介對中國社會曾產生深刻的影響。然而,遊牧人群喜好乳品的經驗,並沒有使中國人產生大規模食用的習俗,進而推及整個東亞人群都沒有食用乳製品習慣。這一結果使人們深感困惑並尋求多角度的解釋,當我們徹底地從技術的角度,瞭解這些乳製品原料來源、製造方法和與之相配套的生計模式,多多少少會對乳品的流行或不流行產生一些理解。任何人群基礎食品的形成都是在生存壓力下最明智、最經濟的選擇結果,一旦獲得技術上的突破,任何食品都有迅速擴散到其他人群的可能。工業化模式的生成,現代社會便捷的交通更為這種可能提供了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