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路便當」到臺鐵便當: 臺灣鐵路便當的歷史文化考察(1906-2006)

作者:
曾令毅
學經歷: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電子郵件:
tsenglinyi@nrm.gov.tw

摘要

本文主要就「鐵路便當」的出現與發展之歷史過程,進行全面且深入的考察。首先指出臺灣「鐵路便當」的出現,主要是縱貫鐵道全線通車之後,長途旅程的餐飲需求,促使1914年開始有叫賣商人在車站月台上叫賣「鐵路便當」。戰後初期,臺鐵為縮短北高之間的長途載運時間,1956年乃引進「飛快車」運行,但這款車因無法加掛餐車,因此才由臺中鐵路餐廳的經理陶德麟推出江浙口味的排骨菜飯,也是現今臺鐵排骨便當的最初原型。而當時臺鐵的車種大多沒有冷氣,諸多因素都導致臺鐵便當容易因放置過久而臭酸(臺語,意為食物氧化腐壞而發出酸臭味)。為此,1961年臺中鐵路餐廳的林火柴於是將原本的炸排骨,藉由先炸後滷的方式,提高便當的鹽份,使其較不容易臭酸。這樣逐漸在地化的口味,也成為往後國人對「鐵路便當」的懷舊記憶與味道。
  不過,雖然延長臺鐵便當的保存期限,但臺鐵餐旅服務總所的人事組織,以及整體的經營管理問題,都使得臺鐵便當的品質每況愈下。臺鐵便當改革的契機始於2000年所推出「懷舊鐵路便當」,並體認到應以臺鐵自身的文化記憶為核心,作為永續經營的行銷主力與品牌形象,才可能有改變的機會。因此,除藉由「懷舊創新」作為行銷策略,2005年還從「外部」單位延攬李玉霞主持臺北餐廳,經其努力革新,並在菜色融入客家口味後,於是開發出第三代臺鐵便當,並在隔年「紅衫軍」偶然的推波助瀾之下,為臺鐵便當開創出往後的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