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基隆的鰹節(柴魚)產業

作者:
曾齡儀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電子郵件:
lindasou@tmu.edu.tw

摘要

「鰹節」(かつおぶし)是日治時期臺灣眾多水產加工品中,最具殖民特色的食品。作為日臺之間帝國門戶的「基隆」,不僅發展鰹漁業,其鰹節工場同時生產「真鰹節」(正鰹柴魚)與「惣田鰹節」(花鰹柴魚),尤以真鰹節特別重要。本文以《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的調查報告等史料,探討基隆鰹節產業的變遷,將其區分為三個時期:1900至1910年代的產業特徵是從試驗製作邁向興盛;1920年代為鰹漁業與鰹節產業的高峰;1930年代以後,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以及南洋鰹節的競爭,臺灣鰹節產業趨向沒落。在區域分布上,日人鰹節工場與總督府鰹節製造試驗所皆設置於八尺門漁港、社寮島等地區;在加工技術上,脂肪鰹的脫脂研究是鰹節改良的核心。總結來說,透過本研究可看到日治時期基隆鰹節產業的變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