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牲——中國血食文化與佛道齋祭的兼容

作者:
陳藝勻
學經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電子郵件:
elia146826@gmail.com

摘要

祭祀用牲,即「血食」,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祭祀傳統。許慎《說文解字》釋「祭」為「從示,以手持肉」,形容血祭的場景;段玉裁注曰「古者茹毛飲血,用血報神」,說明祭祀用血的意義。在三代,宗廟能否得饗血食,已具有國祚延續的象徵意義。重視「血食」(或「血祭」)是中國傳統祭禮的特色。漢末道教創立,建立「師不受錢,神不飲食」的清約,強調修齋,反對以血食祠祀鬼神,以正三天清氣,以別於六天故氣。佛教約於是時也在中國流傳,戒殺,重在行為上的不殺生,尚未有素食之律;至梁武帝篤信佛教,詔令僧人如素,並祈告天地宗廟「以麵為牲牷」,託素偽葷製成「素牲」以祀。梁武帝此舉無疑是對中國自古以來血食祠饗文化的正面挑戰,雖有支持者,但其均未敢擅改祭品令祖先茹素,至清代,中國宗廟祭祀仍以「牲祭」為主體。然而「素牲」所帶出的議題,除了是否合乎禮制之外,尚存在著素食如何作「牲」並具有「血」的神聖力,而達至與祖先神靈交通,這個根本性問題。
本文以「素牲」為題,探討其產生背景、發展與意義,藉以探詢中國傳統血食祠饗文化與佛道教信仰的調和,以及牲祭涉及的死後關懷。將以六朝至宋的史料典籍為範圍,基於中國血食文化的考察,首先探問梁武帝創制「素牲」的緣起及其所引發的正反面態度;其次,觀察佛道教對於血食的態度與應對之道,探討「素牲」如何可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