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出版品
- 中國飲食文化
- 卷期目次及摘要
- Vol.6 No.2, 2010
- 古酒新瓶──全球化市場下的紹興酒
古酒新瓶──全球化市場下的紹興酒
- 作者:
- 吳科萍
摘要
紹興酒作為黃酒中的驕子,曾經是中國江浙一帶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佐餐佳品,並且在儀式慶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二戰以後,北方的白酒和啤酒,却漸漸取代紹興酒而成為江浙宴席中的寵兒。二十世紀九○年代,改革開放後,西方的葡萄酒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能夠品評葡萄酒,尤其是法國的葡萄酒,更是身分的象徵。然而,近十幾年來「紹興酒文化」又有了復興的跡象,不但江浙商人高價競投陳年紹興酒的新聞不斷見報,「古越龍山」牌紹興酒的廣告,在江浙一帶更是隨處可見,還進入了中央電視臺每天晚間的黃金時間。
本文試圖從這七、八十年來紹興酒的生產和消費的變遷過程,作一鋪陳──即述說紹興酒如何從一個家庭釀造和小酒莊的經營模式轉變為國家企業,進而向市場化、品牌化和全球化轉化的經過。這個過程改變了黃酒的命運,也給黃酒帶來了尷尬的處境。一方面,紅酒文化的全球化使得品酒本身成為一種文化和身分的象徵。愈陳愈香的「紹興老酒」,原本是老百姓的日常小酌和知識分子的深巷尋覓,現在受到社會,尤其是中產階級的追捧;另一方面,各種品牌成功的市場策略,將紹興酒打造成黃酒中的王牌,而黃酒則被塑造成中國本土酒的代表,這使得飲用紹興酒成為「中國人的才情釋放」和「中國人的愛國熱忱」的表現。然而,價格的上升和大魚吃小魚的資本主義本質使得紹興酒在全球化的同時,也慢慢與本土文化意義脫離。最後,本文也著意於沉思污染及工業化進程,所帶來的對糯米生產和鑒湖水質的威脅,以及其對紹興酒產銷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