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到藝:潮州工夫茶的現代性

作者:
肖坤冰, 李經來
學經歷:
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 /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電子郵件:
xiaokunbing@gmail.com / jinglaili@126.com

摘要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潮州工夫茶從中國眾多的地方性飲茶實踐中脫穎而出,逐漸由東南沿海向內地傳播,並在此過程中與臺灣、福建的飲茶習俗結合而形成了當代工夫茶藝。在21世紀席捲全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浪潮下,無論是潮州地方政府的宣傳推廣活動,還是各大城市的專業茶藝師培訓課程,乃至在國家級的紀錄片敘事中,潮州工夫茶都經常被表述為中國「傳統」茶文化的代表。然而,本文通過追溯鳳凰單叢的起源與畬族始祖傳說之間的關係,以及對當地茶行業菁英、茶葉師,以及一般民眾的田野訪談材料進行分析,揭示了潮州工夫茶藝從一種地方性實踐一躍而成為全國性的「傳統」乃是經歷了一系列「調適」與「改造」的「社會過程」。首先,在潮州地區,經過地方菁英的「寫文化」推動,工夫茶在歷史上與畬族的密切聯繫逐漸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將其與儒家精神結合,從而建立其作為中華茶藝正統的正當性。其次,新興的中產階級對精緻化生活的追求,促使工夫茶從強調泡出好滋味的實用性技巧向更強調視覺美感的觀賞性「茶藝」轉變。再次,潮州工夫茶從「技」到「藝」的轉變也逐漸導致從業者的分層和性別分工: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代表的男性「大師」們,活躍於政府主辦的儀式活動,負責制定「傳統」標準;而在商業性經營場所,更多的是年輕的女性茶藝師機械化地執行大師們規範的「程序」,向外來者展演所謂的「傳統」。從「潮州工夫茶」到「潮州工夫茶藝」,表面上的一字之差實則生動地展現了這一源自東南一隅的地方性飲茶實踐在新的社會環境中要獲得生命力而不得不經歷的一系列現代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