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從天降──南京小龍蝦的環境政治

作者:
張展鴻

摘要

對於近年流行於中國大陸的食物──南京小龍蝦,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有人說這些生長在淡水河流一帶的小龍蝦是蓮花以外「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但也有人認爲小龍蝦曾經是日本人為破壞江蘇一帶的水稻而遠道帶來的小特工,甚至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發動細菌戰時用來清理屍體的天然清道夫。大家一方面知道小龍蝦是生命力強得足以在骯髒的排水溝傳宗接代,另一方面大家近年對它另眼相看,配以多種香料加上煮熟後其紅彤彤的外貌,很多人視之爲美食佳餚。尤有甚者,在距離南京不遠的地方──盱眙,地方政府不但興建龍蝦博物館,甚至每年舉辦大型(國際)龍蝦節,希望藉此打造一個全國性的地區品牌,為盱眙龍蝦提高知名度從而推動農村經濟和生態旅遊的發展。而當地老百姓更相信跟小龍蝦有關的經濟活動,可以為他們帶來美好的明天。但究竟小龍蝦為盱眙老百姓帶的是禍還是福呢?而盱眙的農村經濟是否得以藉此開花結果為當地人民作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本文是以人類學的田野考察法,深入盱眙訪問小龍蝦的生産者和銷售者,從而了解大陸這項已發展約十年的新農產品和地方社會的關係。另外,藉著盱眙的社經變化和農業改革這一案例,應可以一窺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中國社會,其所出現的城鄉互動變化契機何在?從而對小龍蝦這一新口味的出現,或可得到一個反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