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出版品
- 中國飲食文化
- 卷期目次及摘要
- Vol.18 No.1, 2022
- 鴉片托盤上的中越文化
鴉片托盤上的中越文化
- 作者:
- 張展鴻
- 學經歷: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 電子郵件:
- sidneycheung@cuhk.edu.hk
摘要
一件藝術品的美,除了工匠的技巧和創造力外,還有它的社會和歷史文化價值。遠古以來,食品器皿就飲食習慣以及使用者與外界之間的互動而言,具有各種象徵性的吉祥驅魔模式。當其中一些成為博物館和古董愛好者的收藏品時,人們開始關注其歷史價值,並可能會考慮嵌入其中不同的文化含義。
本文作者試圖透過在拍賣網上買到的一個木製托盤來思考相關歷史的社會發展生活,加上從網路得到的資訊對百年來中國和越南經歷的文化交流作一簡單的探討。本文研究的緣起來自筆者在國際拍賣網站購買的黃花梨木托盤,因為它看起來像西餐餐具,上面鑲嵌著珍珠母的文字和圖像。後來,經過在網路的搜索,筆者了解到其中的文字是18、19世紀常用於越南社會的「字喃」,而圖像更是來自清代章回小說、後來成為近代越南長篇文學作品《金雲翹傳》的重要一幕。不但如此,我們更可進一步了解到這是上(20)世紀初越南為中國市場製造的鴉片托盤,今天多數是中國古董出售給歐美古董和美術品市場作為收藏和裝飾之用。最後,透過它們在過去百年中曾擔當過的角色,作者想利用這些鴉片托盤來展示中越文化交流歷史上的多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