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蚵仔寮買現撈: 魚種、漁法,與魚市場的再拼裝

作者:
黃書緯
學經歷:
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電子郵件:
swpave@gmail.com

摘要

本文藉由高雄蚵仔寮魚市場的發展歷程,討論魚市場這樣一個異質的社會/技術拼裝體,是如何因著裝配不同物質設備、由不同特性人與非人行動者構成,或受到不同組織文化的影響,而產生不同市場型態。我將指出,在「烏魚市場」時期,由於野生烏魚的洄游特性與其所出現的時節、海相,漁民所採用的是需要緊密社會連帶合作模式的巾著網漁法,這時期的市場是在沙灘上、狹小卻最能體現其社會連帶的藏仔寮。當野生烏魚消失後,這樣一個強調「社會性」的臨時市場也漸漸消失。而在漁會努力發展的「現撈市場」中,其利用的是漁民跨界交易的特性,以及下雜魚難以分而銷售的物質性,逐步藉著吸引漁民靠岸、建立冷凍工廠、豐富現撈魚貨、吸引外來攤商、接軌HACCP認證機制,進而拼裝出現在的蚵寮魚市場。在這現撈市場中,「市場性」的功能超過社會關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