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食物之構築歷程: 以關西仙草為例

作者:
張瓊月, 彭立沛, 賴守誠
學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電子郵件:
r02630008@ntu.edu.tw / lipei@ntu.edu.tw / laisc@ncu.edu.tw

摘要

相較於化約個人功利與經濟效益的行銷管理領域,本研究則欲藉由文化經濟取徑釐清地方特色食物的形成因素與發展過程,並辨認其中所蘊含的社會網絡和行動策略。本研究以「關西仙草」為個案,以質性方法系統性探索地方特色食物的演變歷程。本研究發現:在仙草的傳統特質時期(1990年以前),消費社會將仙草定位為普遍性的藥草,多以冷品的形式受到大眾歡迎,關西地區亦在1980年代開始出現規模種植的情形。在仙草的積極改造創新時期(1991至2000年),透過公私營單位對仙草的投入,使仙草不僅從傳統家庭藥草,變成可標準化大量生產的冷品材料,也從原本只適合在夏季享用的食物,變成冬季也受消費者歡迎的熱飲品項。而在仙草的地方特色食物成形時期(2001年之後),關西地區的農會與業者同時採取供應鏈與延展地域策略,除了積極投入仙草產品的研究,亦利用地方食物節慶「關西仙草節」博得在地消費者之認同。總體而言,地方特色食物的發展塑造與意義賦予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過程,而是隨著行動者涉入時間與採取策略之不同而不斷改變的,其中,積極生產與創造消費更是維繫地方特色食物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