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客家美食」與消費客家文化?

作者:
林淑鈴

摘要

本文採取詮釋與批判觀點分析臺灣「客家美食」如何被建構?在建構「客家美食」的過程中可能消費了客家文化。研究動機緣於2012年客委會委託弘光科技大學辦理「客家美食」認證,吸引全台各地餐廳報名參加,對於食材、食物、廚師以及餐廳經營之道多有規訓。隨後,2013年桃園縣與苗栗縣委請專家學者辦理並公佈「客家美食」餐廳名單,「客家美食」認證由產、官、學共同建構,從此取得「客家美食」認證標誌成為臺灣當代客家飲食文化發展之標竿。政府舉行「客家美食」認證,與各地蓬勃發展的客家餐廳有相互滋長之勢。值得一問的是:「客家美食」是什麼?誰在定義「客家美食」?「客家美食」與客家家常菜差異何在?食用客家家常菜與消費「客家美食」有何不同?「客家美食」認證將導向客家飲食文化傳承或促成客家文化消費?如果「客家美食」認證之用意在於傳承客家飲食文化,那麼客家飲食文化能否指望「客家美食」餐廳?前述問題圍繞產(餐廳業者)、官(中央與地方政府)、學(學術研究單位)以及消費者等行動者而發,行動者是客家飲食敘事之主體。行動主體有關客家飲食的敘事反映微觀的、日常生活的影響力,不同於中央或地方政府,由上而下定義「客家美食」的權力。研究目的在於釐清前述問題,希冀參與或定義「客家美食」為何物者反思臺灣客家(飲食)文化發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