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出版品
- 中國飲食文化
- 卷期目次及摘要
- Vol.7 No.1, 2011
- 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1895-1911)
從花廳到酒樓: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1895-1911)
- 作者:
- 曾品滄
摘要
餐館(restaurant)是近代社會常見的公共場域,它既是精緻飲食的消費空間,也是精英階層社交、娛樂的重要場所,甚至是城市中激盪思潮、散播資訊或展演時尚的主要地方之一。
餐館在臺灣的起源甚晚,清末時臺灣臺南府城和臺北艋舺等地已有酒樓設立,惟數量屈指可數。但到了1895至1911年間,隨著統治政權的轉換,除了日人來臺後設立的日本與西洋料理屋外,一時之間各種酒樓,也在城市中蔚然興起。酒樓中聚會宴飲、吟詩唱和也開始成為官、紳等精英階層的新興社會活動。無論就商業或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日治初期酒樓的大量設立都是極其醒目的景象。本文主要目的,即論述臺灣酒樓出現並成為特定階層人士之飲食消費空間,進而在日治初期大量發展,轉變成近代臺灣重要公共社交場域的政治因素和社會發展脈絡,並分析宴會活動從私人場域──花廳,移轉至公共空間──酒樓,對於剛剛進入殖民統治時期的臺灣,所展現出的特殊意涵。
花廳原是臺灣精英階層主要的宴飲、社交空間,但具有強烈的閉鎖、私有性,由精英階層中極少數的富豪或士紳所支配。日本領有臺灣後,酒樓因具有開放性、展示性,逐漸取得其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對臺灣精英階層而言,在酒樓中消費,不僅可以在殖民政權下重新建構身分與名望,也可在嚴厲政治氣氛下寄情於詩、酒、傳統中國料理與藝旦娛樂,重溫故國氣息、彼此慰藉,酒樓因此成為其遁逃於日本殖民統治與文化霸權影響的重要堡壘。另方面,日人基於享受異國情調的料理與聲色娛樂、與被殖民者聯絡交誼等因素,也會參加酒樓的消費活動。其結果,酒樓不僅是臺人聚會宴飲、娛樂的地方,也是殖民統治者與被殖民階層相互溝通,具有軟性、非官方性格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