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學與古化人類食物研究──以賈湖與王城崗遺址為例

作者:
趙志軍

摘要

人類的食物可略分為動物類和植物類兩大項。古代人類食物的研究需要依靠考古出土的動物和植物遺存作為實物證據。浮選法(floatation)是通過考古發掘獲取古代植物遺存的有效方法。目前在中國開展過浮選工作的考古遺址已經多達百餘處,獲得了數量驚人的炭化植物遺存。根據對這些古代植物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對古人類食物研究相關的諸多問題展開探討。例如,賈湖遺址的浮選結果揭示,距今八千年前的賈湖先民雖然已經開始種植稻穀,但其經濟生產活動的主體卻仍然是採集漁獵,其日常食物包括有魚、蚌、螺等肉類,蓮藕、菱角、野大豆等採集的植物類,以及用野葡萄等鮮果釀造的飲料類。王城崗遺址的浮選結果說明,距今4500-3500年間華夏文明形成時期,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開始由單一種植制度逐步地轉變為多品種糧食作物種植制度,這些糧食作物包括粟、黍、稻穀、小麥和大豆,恰好與古文獻對所謂「五穀」的解釋相吻合。這種改變提高了農業的總體產量,減少糧食種植的危險係數,為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