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酒意象建構與變遷: 以風土觀點論紹興酒之浙江與臺灣發展

作者:
童靜瑩
學經歷:
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
電子郵件:
cherlintung@gmail.com

摘要

本研究以加藤義喜的風土架構為核心,結合自然空間的一次風土、農業的二次風土,以及經時間醞釀而成的人文及產業樣態的精神性風土來論述紹興酒在浙江與臺灣的意象建構與變遷。希冀此案例之脈絡分析,有助於理解20世紀紹興酒移植臺灣的地方產業發展。
  本研究分為兩階段,首先說明傳統紹興酒意象建構,其次分析紹興酒在臺灣的意象變遷。中國黃酒的歷史久遠,是南方祭儀、養生和飲食生活不可或缺的材料。黃酒種類因地而異,受明清文人高度評價的紹興酒以鑑湖水(酒中血)、糯米(酒中肉)、紅皮硬質小麥製成的麥麴(酒中骨)三大元素與「仿紹」區別。此外,「時間」也是評價紹興酒的重要向度,其中以女兒酒、花雕酒、狀元酒等「老酒」最為知名。
  臺灣紹興酒的興起以人和制度為核心,包括身懷傳統技法的釀酒師、帶動市場的領導人蔣介石先總統,以及專賣制度。由於重視製酒水源,以遙念故鄉滋味的心情重現紹興酒時,埔里鎮愛蘭湧泉的「甘甜軟水」為產地首選。埔里酒廠銷售的老酒產品除了陳年紹興之外,另有女兒紅和狀元紅,不過社會文化脈絡卻有差異。大陸女兒酒乃用母舅家贈給女嬰滿月的糯米製酒,藏酒直至出嫁取出共飲;臺灣則以「囍酒」定位「女兒酒」。另一方面,本研究認為臺灣紹興酒的社會價值主要展現在「狀元紅」範疇,不論是介壽酒、特權酒都是陳年老酒結合男性社會成就與權力的象徵。最後,埔里酒廠在面臨停產與轉型觀光之際,開發展出以埔里為名的紹興酒蛋、紹興米糕、紹興香腸、紹興鴨翅受到市場肯定,直至今日,儘管酒廠已停止製酒,但衍生商品仍是埔里鎮的特色伴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