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影響食品安全的文化因素:以嚼食檳榔為例

作者:
林富士

摘要

在探討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時,我們往往只注意食品的「毒性」,而忽略了食用者本身料理食物的方式及「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危害。以檳榔來說,臺灣政府不斷宣傳檳榔為「致癌物」,企圖以科學論述勸導民眾不要吃檳榔,但是,成效卻相當有限。民眾對於檳榔的認知、體驗與態度,似乎與官方及現代醫學的說法有不小的差異。事實上,臺灣及中國南方嚼食檳榔的習俗已延續數千年之久,嚼食檳榔的方式也與東南亞、南亞等地的風尚相當類似,亦即嚼食由檳榔子、荖藤和熟石灰所組成的「檳榔嚼塊」。在傳統中國與臺灣社會中,檳榔不僅被用來當作治療疾病、防止瘟疫的藥物,也被用來當作社交、婚禮場合的禮物,甚至被用來當作宗教祭祀的祭品或是行使巫術時的法物。嚼食檳榔可以建立或強化族群與文化認同。換句話說,嚼食檳榔是由文化薰習所形成的飲食習慣,單純的健康論述很難切斷嚼食者之間的文化紐帶。若要改變民眾嚼食檳榔的習慣,必須提供具有類似功能的「替代品」。